先挖一个坟,以纪念逝去的青春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12月30号,ACM寒假培训的最后一天,整个宿舍已经只剩下我一个了,原本有两个山东室友和自己并肩作战,结果却先润了,走前的前一天,爸妈让我把桌上的东西全部放入箱子,所有的衣服都寄回家,当初还不太理解,现在看真是明智之举、、、、、、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走的前一天晚上,我到5157去串门,住在那里的是dxy大佬,七天培训经常找他debug,慢慢变熟了
我的是31号一早的火车,他走得比我迟,我去和他道别,寒暄之余,我清晰地记得我说了一句:
“三个月后再见!”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蹲家生活

我原本以为20年疫情的寒假,是我人生最长的假期
现在看来,是我太年轻了。

从12月31号离开学校,到7月3号的今天课设刚刚写完,已经整整过去半年的时间。不知不觉一个学期竟然在家中度过。

有些事想想真的很恍惚,即使在过去的12年学习生活中,虽然也是在家上学读书,但是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在学校,宅在家里的时间其实并不多,在这个半年里,在家几乎宅了半年。学习,生活全在家中解决,无论是以往的小学中学生活,还是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生活。呆在家里时间这么长的经历应该是绝无仅有的。我忍不住想,这样宝贵的人生阅历,到底是赢还是输呢?

文化课学习

其实导员正式通知开学延期的时候,我对文化课的学习并不是很担心

20年疫情,线上学习半个学期回到学校,开学考试考的名次是高中里最好的一次,在家中学习必然会有折扣,只不过是多少问题,我觉得,过去十二年,从小学,到初中,再到大学;坎坎坷坷走到现在,支持我走下去的绝对不是自己的天资——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没有别人聪明的,理解同一个知识点也比别人慢半拍,坚持到现在,是靠着比别人更多的努力。笨鸟先飞,勤能补拙,本该如此而已。

马原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大学考试里,最先考的就是马原了。

说实话,马原考前真的让我挺着急的,3月29号正值上海疫情,自己所在的城市也有上海回来的阳性感染者,没过几天,快递停运,直接封城。那时候连书都没有,学校打印店的资料也寄不过来。那时候真的挺焦虑的,马原本身就要背书,我手头上没有实体书,快递停运也寄不过来,更何况马原课本有将近400面,很多概念听上去就已经晦涩难懂,学分占比3分,真的很让人头大。

实在没有办法,后来让学友发的顺丰航空,运费就花了70块钱,我自己还有点心疼,爸妈倒觉得无所谓,钱能解燃眉之急,再贵也值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(夺命连催)
资料到手,万事具备。从三月下旬,到五月中旬,我每天早上固定六点半起床背马原,一开始不习惯早起,坐在书桌前背书总是效率低下,总是打瞌睡,疫情封楼也无法外出,后来我想到一个办法——到单元楼的天台去背书,那段时间每天凌晨起来到顶楼背书,经常还会遇到一个今年高考的文科女生也在天台背书,有一次她问我是哪所中学,我尴尬的说我上大学(笑哭),她惊讶了很长时间:“上大学也这么辛苦吗?”

其实幸苦与否并也不是时间段决定,还是看个人追求吧。如果对上的大学无所谓,高中也可以天天玩乐过的很轻松;如果想在大学学到东西,天天起早贪黑辛苦程度也不亚于高中。只不过高中老师催得多,家长看的严,同学们也卷的明显;大学往往都淡化了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,如人喝水,冷暖自知,自己觉得充实就好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(反复翻旧的马原课本)
其实一开始背真的很绝望,感觉根本记不住,很难下手,总是不由自主用礼貌用语去问候作者父母,
但是随着一刷,二刷,三刷,慢慢觉得也没那么难记,到考前最后一刷,回顾这两个月的马原学习,我觉得书里的很多道理是很有用的,晦涩难懂的理论慢慢从理解也变成认同了。有时在饭后之余,我也会给父母讲一讲书本上学到的马克思的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(?)

有时候也会去想:也许我去学文更合适?

后来马原也拿到了满意的分数,算是对得起两个月少睡的懒觉。感谢马克思,让我一学期保持了六点钟起床的好习惯。
清晨六点半的城市
(早上六点半的风景)

这个城市,真的值得我守护吗?(中二病犯了)

体育

大一上学期选的排球,老师有点严格,

(未完待续,先鸽了)